②媒体设计。在设计好学习内容之后,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呈现设计。c-MOOC课程视频中会包含很多媒体类型要素,如文本、图片、音频。课程设计者在进行媒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负荷,尽量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③交互设计。交互主要包括师生与课程之间的交互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与课程之间的交互是在分析课程内容特点和媒体呈现形式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存在的要素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视频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师生之间的交互包括问题答疑、主题讨论等,课程设计者设置互动讨论空间让师生之间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互动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2)学习支持设计。c-MOOC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因此,学习支持服务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使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进一步发展。c-MOOC课程学习支持的具体设计定位如下。
①概念图导航。在学科主题概念图的基础上,将学生认知结构考虑进去进行个性化标注,以概念图形式描述学生当前的认知状态,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课程系统结构和当前认知状态,从整体上帮助其导向后继学习过程。
②学习支架与路径引导。其实质是在线学习帮助机制,学生选择概念图中的知识元作为学习目标,课程学习平台会读取该知识元的所有前驱节点,并获取学生用户前驱节点的认知状态,确定未完全掌握的前驱节点为学生的学习范围,最终使用深度或广度优先搜索对学习节点概念网进行遍历排序,实现根据用户认知目标和认知背景自动生成个性化认知路径。
3)形成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采用练习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结果,学习平台会根据学生的自测练习结果获取错题知识点,并采用回溯法,在学科概念图中查找与该知识点相关的前驱节点,向上搜索直至达到根节点,从而准确诊断出学习障碍的症结所在,为其推送当前最佳学习路径。另外,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也会以个性化学生概念图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使其可视化地明确整体知识掌握情况。
知识应用学习圈设计 知识应用学习圈是以探究任务为设计入口,通过统计学习平台中学生概念图反馈的学习难点,教师制定相应的探究任务,并引导学生参与应用实践和创新活动等探究过程。最终组织多元化的总结性评价形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和意义建构。
1)探究任务设计。课堂探究任务的设计要确保学习任务对于参与活动的每位小组成员都有价值。即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开放性、层次性及挑战性相结合。教师通过课程学习平台反馈的班级学生概念图统计学习薄弱点,据此设计真实的、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目标的课堂探究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和应用过程。
2)探究过程设计。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分为独立探索、交流探讨和小组协作交流。教师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组分配独特的探究任务。而小组成员内部首先将探究任务划分为几个子任务,利用课程学习平台资源进行独立探索。然后在组内交流子任务的探索成果,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到自己在探索子任务理解认知上的不足,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独立探索,开展交流探讨,使每个成员完成子任务的独立探究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这个过程是动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后,小组成员内部协作得出探究结果方案,整个探究过程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实践环境中展开。
最后,教师组织探究小组进行成果展示,采取的形式有演讲型、成果演示型、小型比赛等,展示协作成果的过程一方面是知识外化的过程,有利于增强成员对本组成果的认同感和加深对协作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及分享学习收获。
3)总结性评价设计。总结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过程表现、课前针对性练习结果、课堂独立解决问题的表现、小组探究过程表现等。总结性评价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意义的建构[5]。
4 结论
MOOC课程崭露头角意味着新一轮高校教育改革浮出水面,势必对高校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MOOC与全日制高校教育的特性,提出c-MOOC课程理念,研究了基于概念图的c-MOOC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既弥补了MOOC在线教育的缺点,又延伸了课堂教学,达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目前,c-MOOC课程理论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研究者和专家共同努力改进和完善,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王晓彤,解继丽.从OER到MOOC:单纯的资源到以人为本课堂的转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11):83-87.
[2]徐明,龙军.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9):16-19.
[3]李小刚,靳素丽,王运武.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7):37-42.
[4]张红波.概念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104-108.
[5]王承冰,何济玲,陈仕品.英国开放大学开放学习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37-41.
|